「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愛情與救贖視野(3)

作者:gospel、psycho           

         我之前有提到,托爾斯泰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原本是打算批判上流社會的,因此,弗隆斯基不可能是他自我影射的人物,頂多他透過弗隆斯基與安娜,表白了他所理解的婚姻與愛情。

         若追溯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之前的「戰爭與和平」與之後的「復活」,那連貫性的思考中一脈相承的人物,則我們必須要提一下列文。

         列文,我為了避免縮寫過程中很忌諱的冗長繁瑣,決定不處理。但是,列文才真正是托爾斯泰自我影射的人物,他在列文身上,放了很多他個人生命經歷中的嚴肅思考。

         列文是個地主。他面對俄羅斯的貧困,有很多的不安,面對當時徘徊十字路口的眾多觀念的實驗,有很多的惶惑。到底農奴制度需不需要被推翻?地主是否是貧窮之惡的淵藪?若要改變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是要走向社會主義(馬克斯主義的雛形在托爾斯泰時代已經出現了),還是資本主義?俄國的未來,到底需依賴歐化,還是要找到俄國自己本土的路?改革志士能否代表老百姓的聲音?老百姓的聲音,是否是對的能依賴呢?還有,面對爆發中的戰爭,誰有資格決定俄國該參戰與否,誰有這個資格命令一下,便有人死亡呢?

         這十字路的徘徊,多像中國的五四時期阿!

         這是托爾斯泰面對自己的時代,所出現的矛盾,因此他透過列文,把他摸索思考過程中的種種複雜面向呈現出來。列文與各類代表人物對話,對話中處處反映著矛盾,托爾斯泰沒有透過列文清楚把答案說出來,正可以看出托爾斯泰自己也沒有辦法超越時代看見時代性問題的答案。

         此外,托爾斯泰因著哥哥的死,一直思考著生死大謎。面對死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緊抓住手邊的幸福、擁抱腳踏的土地?還是不為自己活的、把最精華的自己貢獻給社會?

         會出現這個矛盾,是因為托爾斯泰自己真的曾經以地主之身投注農業改革,卻因農奴不信任徹底失敗,托爾斯泰在改革失敗後,竟因過渡幻滅而耽溺於吃喝瞟賭,後來被大哥帶往高加索,面對當地大自然之美與樸實的生活,終於找回心靈的寧靜。他也曾以理想的心,參與克里米亞戰爭,卻差點死掉。

         所以「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就在大自然之美、生活的樸實與徹底入世進入理想主義知識份子群中徘徊,也在死亡之謎與生命意義中徘徊。


共4頁  1  2  3  4